历史明镜照初心 和平薪火传后世(李健康)
来源:“学习强国”学习平台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当纪念钟声再次响彻云霄,中华民族的记忆将穿越八十年光阴,重返那片被战火灼烤的土地。八十年前的胜利,是中华民族用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换来的破晓曙光,是人类文明在法西斯铁蹄下涅槃重生的伟大奇迹。今天,我们以国之名回望历史,不仅为了铭记苦难,更要从历史明镜中汲取照亮未来的智慧与力量。
1931年9月18日,沈阳北郊的炮声撕开了东方的夜幕。日本军国主义者炮制的柳条湖事件,成为长达十四年侵华战争的开端。短短四个月,东北三省沦陷,数千万同胞沦为“亡国奴”。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的枪声震碎了北平的晨雾,宛平城墙上至今留存的弹孔,是侵略者铁蹄践踏文明的罪证。淞沪会战的硝烟里,八百壮士以血肉之躯抵挡坦克洪流;南京城破的血色中,三十万手无寸铁的平民惨遭屠杀,秦淮河的水都染成了暗红。
但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未弯折。杨靖宇在零下四十度的长白山密林里,用棉絮和草根充饥却战至最后一刻;赵一曼在刑场上给儿子写下“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,就用实行来教育你”的绝笔信;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跃下悬崖时,喊出的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响彻太行。从平型关大捷打破“日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,到百团大战撕开敌人的“囚笼政策”,从地道战、地雷战的全民游击战,到滇缅战场十万远征军的铁血远征,四万万同胞用“地无分南北,人无分老幼”的全民抗战,筑起了不可摧毁的血肉长城。
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,中国军民以贫弱的装备拖住了日本陆军大多数兵力。当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上坦克轰鸣,当诺曼底海滩上演抢滩登陆,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,为全球反法西斯联盟争取了宝贵的战略时间。正如罗斯福所言:“假如没有中国,假如中国被打垮了,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,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?”这份用鲜血书写的贡献,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英雄史诗中。
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,“三个必胜”展厅的阳光透过棱镜,在地面投射出和平鸽的光影。这是历史对正义的昭告——1945年8月15日,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广播声中,重庆街头的爆竹屑铺满青石板,延安的火炬照亮延河两岸,上海外滩的人群将帽子抛向云霄。芷江受降仪式上,日本代表低头签署投降书的照片,定格了正义对邪恶的最终审判。
然而,历史的杂音从未止息。靖国神社里供奉的甲级战犯牌位,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的荒谬言论,某些国家对军国主义残渣的包庇纵容,如同潜伏的毒瘤,时刻提醒我们: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,正义需要永远保持警惕。2015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强调: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”八十年后的今天,我们更要清醒认识:否认历史就是重蹈覆辙的开端,捍卫真相就是守护人类文明的底线。
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当我们凝视“九·一八”历史博物馆内锈迹斑斑的钢盔,触摸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身上的刀疤,聆听飞虎队老兵讲述驼峰航线的故事,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苦难,更是文明与野蛮的永恒较量。那些在毒气战、细菌战中消逝的生命,那些被“三光政策”摧毁的村庄,那些在“慰安妇”制度下凋零的青春,都在警示后人:法西斯主义的幽灵从未走远,维护和平需要全人类的共同防线。
八十年前,青年学生在街头振臂高呼“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”;八十年后,年轻的航天团队在文昌发射场目送火箭升空。时代的命题虽已转换,但家国情怀的基因一脉相承。在脱贫攻坚的战场,年轻的驻村书记用脚步丈量山河,让“中国饭碗”装满希望;在加勒万河谷的雪山,边防战士张开双臂阻挡外敌,用生命践行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;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前线,“90后”医护人员摘下护目镜,脸上的压痕成为新时代的勋章。
抗战精神的传承,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自觉。当“00后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敬献白菊,当留学生在海外街头驳斥抹黑中国的谎言,当科研团队日夜攻关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,我们看到的,是历史火炬在新一代手中的闪耀。正如抗战时期诗人田间写下的,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,敌人用刺刀,杀死了我们,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:‘看,这是奴隶!’”今天的我们更应懂得:真正的爱国,是把对历史的铭记转化为奋进的动力,让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回望八十年前的胜利,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: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是对所有牺牲最好的告慰;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,是对反法西斯精神最好的传承。当纪念抗战胜利的礼炮与庆祝新中国成立的钟声在时空交汇,我们坚信:那个曾被列强铁蹄践踏的国家,如今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;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,终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,升华为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精神光芒。
历史不容遗忘,未来需要开创。让我们以史为鉴,珍爱和平,在追思中凝聚民族力量,在奋进中续写时代华章,用和平发展的丰硕成果,告慰所有为正义而战的英魂。